29汽车网

今日头条新闻按需分配 公开公正 村民自治最新消息

发表于:2024-06-02 作者:29汽车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6月02日,本报记者 陈斌华 暴雨过后,鄱阳县古县渡镇张岭村又回到了高温模式。万里无云、碧蓝如洗的天空,如同玻璃顶盖一样罩在张岭村上,令人置身蒸笼一般。 经过一个多月防汛抗洪,村外的洪水已退到警戒水位以下,但低洼地区的农田仍被洪水浸泡。放眼望去,隐约还能

   本报记者 陈斌华

   暴雨过后,鄱阳县古县渡镇张岭村又回到了高温模式。万里无云、碧蓝如洗的天空,如同玻璃顶盖一样罩在张岭村上,令人置身蒸笼一般。

   经过一个多月防汛抗洪,村外的洪水已退到警戒水位以下,但低洼地区的农田仍被洪水浸泡。放眼望去,隐约还能看到一些露头的青苗。村口不远处,十几位村民们正顶着烈日,在洪水刚退的稻田里抢插秧苗。

   然而,有一个人,既不是村干部,又不下田忙活,反倒常往村部跑。他就是张岭村救灾理事会理事张塔保。“塔保,快来,又有一车救灾物资过来了。”7月28日上午,接到村党支部书记张凤祥的电话,张塔保再次来到村部。清点了车上的东西,再核对发货单,张塔保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熟练地记了起来:大米200袋、矿泉水1000瓶……

   眼下,张塔保几乎每天要去村部一次,登记并负责救灾物资发放。“这是我们的职责。”烈日下,张塔保一脸汗水。他说,作为救灾理事会的一员,他既要将物资登记造册,还要对其流向进行公示。“理事,理事,就是处理事情的。”张塔保笑着说。

   与张塔保一起成为理事会理事的,还有另外3名党员和两名群众。“别看救灾理事会只有6个人,在全村的救灾中却起了大作用。”一旁的张凤祥插话道,从成立到现在不到两个月,救灾理事会承担了任务最重的救灾物资发放工作,让政府放心、村干部省心、群众顺心。

   “大量的救灾物资发放,需要人力;正确地发放物资,更需要精力。”张凤祥说,张岭村共有409户村民受灾,光发放救灾大米就有近万公斤。以往,具体的物资发放工作由村干部承担,既耗时耗力,又容易耽误其他救灾工作。张凤祥坦言:“受人手的限制,大家难免会顾此失彼,出现让老百姓不满意的地方。”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张凤祥和县里的干部一合计,让群众推选自己信任的人。6月23日,经过村民推选,担任过村干部的张塔保、老党员张关周等6人承担了重任,他们组成了村救灾理事会。理事会作为一支社会救灾力量,独立于村委会之外。

   理事会没有辜负村委会和村民们的信任与支持。面对不断运来的救灾物资,理事会并不急于分发,而是先对物资种类、数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在村务公开栏里公示,接受大家的监督。这样一来,物资流动情况公开透明了,大家心里也有数了。随后,理事会成员逐一到村民家中入户调查,对每家的需求进行摸底,并解释分配政策。

   分配时,理事会把物资按人口数量分成小份,再让受灾群众自行组团,并以“组团”为单位分发相应份数的大米、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分配到个人这一环节,则由“组团”自主协商解决。

   因为彼此知心、信任,60多岁的张炳贵和几位邻居自行“组团”。6月24日,“组团”里来了第一批物资——大米。从邻居手中接过50公斤大米后,张炳贵很高兴,“这样分配,大家看得清楚,算得明白。”这种模式一经推出,很快得到了村民认可。“比起以往给什么就拿什么的方式,这种分配方法人性化多了。”分发过程中,张塔保也感觉不错,“争吵没了,感谢多了。”

   “填补了农村减灾救灾工作的空白,激活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活力。”(下转A3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