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汽车网

今日头条新闻“比起父辈时的环境,现在舒适多了”最新消息

发表于:2024-06-10 作者:29汽车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6月10日,进入中伏后,江西南昌最高气温持续在38摄氏度以上。清凉舒适的列车车厢里,旅客脸上洋溢着笑容,然而在这背后,却有一群在高温下,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旅客安全出行提供坚强保障的铁路人。近日,《工人日报》记者来到南昌铁路局,爬机车,进厂房,实地体

  进入中伏后,江西南昌最高气温持续在38摄氏度以上。清凉舒适的列车车厢里,旅客脸上洋溢着笑容,然而在这背后,却有一群在高温下,坚守岗位,默默奉献,为旅客安全出行提供坚强保障的铁路人。近日,《工人日报》记者来到南昌铁路局,爬机车,进厂房,实地体验几位一线工人的工作情况。

  设备检修,塑料笔壳都被烫软了

  70摄氏度,是机车车顶被烈日暴晒后的温度。在机车车顶这块大铁皮上,楚为然正在更换天馈线,不时用早已湿透的衣袖擦去顺着发梢淌下的汗水。“机车‘耳聪目明’,运输才会安全有序。”楚为然是南昌通信段无线通信检测工区的工长,他们工区每天需要负责100台左右机车的无线通信设备检测维修,使列车设备及时准确获取运行预告和前方路况信息。

  楚为然穿着厚底橡胶绝缘鞋,感受着夏日的“铁板烧”。当完成车顶作业,进入机车无线通信主机室内检修前,楚为然掏出单位配备的防暑“神器”藿香正气水,仰头一口喝下走了进去。由于机车内空间有限,无线通信主机室设置在驾驶室的后面、发动机的旁边,作业只有1平方米多的密闭空间。身高一米八的楚为然在里面忙碌,闷热环境很快让记者的汗水湿透衣服,顺着衣角滴落地板,渐渐形成一滩湿印。

  “一次把水笔放在这个设备上,等拿起来的时候,塑料笔壳都被烫软了。”机车发动机运转使这空间的温度达到60摄氏度以上,楚为然作业时必须穿着长衣长裤,避免被高温金属设备管件烫伤,甚至要戴上两双手套才能拆装被高温“同化”的设备。

  “这是我们的‘汗蒸房’,瘦身养颜全靠它。”作业结束,楚为然拧干手套上机油和汗水混合的黑水,快步走入工区的淋浴室。他们每天都会准备2套工作服轮换着穿。“其实比起父亲干通信工时的环境,现在舒适多了。”

  卧具清洗,手指纹路被布料“熨平”

  撑开床单贴着身子,伸展双手对折、对折、再对折,最后用手掌轻抚抹平褶皱。6秒左右折叠完成一件卧具,熊国妹双手重复着折叠的动作,仿似一只舞动翅膀的蝴蝶。

  熊国妹是南昌铁路局南昌客运段洗衣厂的职工,她在这里已经工作了30多年,每天的工作就是高温洗涤、熨烫清洁卧具,将合格的卧具折叠码放整齐,等待送上列车铺放。

  洗衣厂每天至少要完成五万五千件卧具的清洗,而每趟列车留给熊国妹她们的作业时间非常有限,记者走进洗衣厂房,最先感受到的是扑面而来的“热”情,里面湿热的蒸汽四处弥漫,熊国妹作业岗位上保持着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在这里工作不到两分钟,她的脸就被热气熏的通红。床单、被套、枕巾等卧具大小尺寸不同,折叠方法和打包件数也有区别,眼明、手快、心算是她在岗位练就的基本功,而她还有“独门绝学”就是手指上的巧劲。

  列车卧具从洗衣机内拿出的温度在70摄氏度左右,经过140摄氏度高温熨烫,传送出来的布料温度也在80多摄氏度,长年累月折叠着刚“出炉”的卧具,高温布料摩擦着手指,也“熨平”了她的手指纹路。

  “我母亲是洗衣厂的老职工,当年装备只有洗衣盆、小板凳、晾晒竿,现在卧具都是机洗、烘干,而且在室内不晒太阳,不会把自己晒黑。”熊国妹喝光一大杯刚打来的绿豆汤,继续折叠着卧具。

  钢轨焊接,面部在烈焰下变得暗红

  走进鹰潭工务机械段向塘焊轨车间的厂房,烈日被阻隔在外,但有的是阵阵的闷热和晃眼的火红。两台无缝钢轨焊接机正在作业,火红的焊花不时飞溅而出。记者在距离焊接机约两米远的地方,裸露的手背都能感受到阵阵灼痛。

  “你们离远一些。”焊接工班工长涂恒打开防护罩察看焊机内部状况时提醒记者,焊机通过电阻加热,将两根钢轨相邻两端升温至1000摄氏度以上,然后挤压焊接,稍微靠近一些的温度都至少有60摄氏度。

  涂恒摘下口罩,面部皮肤在烈焰的高温和光亮近距离接触下,呈现出暗红的光芒。

  无缝钢轨是需要由5根100米长的钢轨,在焊轨车间焊接成一根500米长的钢轨,再运到铺设现场后采用闪光焊方式连接而成。平顺无缝的线路上,火车行驶在不再有扰人的“哐当”声,甚至一元硬币都可平稳地竖立在“贴地飞行”的高铁动车车厢里。

  焊轨接头对于一通到底的铁道线而言是小于毫米的量级,但如果内部有伤损、气泡或夹杂等,将无法承受列车长期的碾压,给列车安全运行埋下“地雷”。为确保焊接头没有隐患,涂恒的“作品”还需经受“考试”验收。1吨重的锤头从5.2米高空自由落下,焊接头不被砸出裂痕才算合格。

  “无论做哪个工种,我们流下的汗水,都是为了让旅客清凉舒适地出行。”一名铁路职工如是说。(中工网记者 卢翔 中工网通讯员 周丽娟 刘榴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