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汽车网

今日头条新闻胶州考生志愿被篡改 警方介入调查最新消息

发表于:2024-06-02 作者:29汽车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6月02日,因志愿被篡改落榜后,常升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刘震摄 眼下,不少高三毕业生都陆续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十年寒窗,终于等来了通往大学的道路。然而,有一些学生在通往大学的道路,却被人恶意绊了一脚。这几天,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一中应届考生常某高考志

  因志愿被篡改落榜后,常升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刘震摄

  眼下,不少高三毕业生都陆续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十年寒窗,终于等来了通往大学的道路。然而,有一些学生在通往大学的道路,却被人恶意绊了一脚。这几天,山东省青岛市胶州一中应届考生常某高考志愿疑似被同学郭某篡改的事件,在网上广泛传播。昨天中午,“胶州公安”官方微博公开发布称:“经调查,郭某涉嫌违法犯罪,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

  到底谁干的

  同窗好友为何这样做?

  一名叫常升的考生近日在网上发文称,自己是一名体育生,今年高考志愿报的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录取结果出来后,比自己分数低的同班同学被录取了,自己却意外落榜。后来发现高考志愿被同班同学篡改了。文章发出后,迅速在胶州一中的同学和老师的微信朋友圈中刷屏。

  8月3日上午,几经辗转,记者拨通了常升母亲李女士的电话。李女士称,自己家住胶州市胶西镇涝洼村,是普通的农民,靠种地为生,家里还养了几头猪补贴家用。目前他们已经报警,并在等候警方调查结果,常升目前情绪非常沮丧。“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一直不相信是同学给他改的。”

  李女士告诉记者,常升和郭某都是体育特长生,两人今年高考成绩相仿,在填报志愿当天,先后用体育老师迟老师的电脑填报了志愿,均为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但是录取通知一下,常升傻了眼,自己并没有被录取,但是比自己分数更低的郭某却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而且陕西师范大学在山东招收的免费师范生还没有招满,种种情况让常升十分不理解。“俺就找原因为什么没录取,迟老师领我们去了山东招生办,查信息我儿子是鲁东大学,我儿子说我就没报鲁东大学,从这里看出有人给我们做了小动作。”

  李女士称,常升的准考证和密码一直在自己手里保管,唯一有机会修改他志愿的就是自己的同窗好友郭某。事发之后常升找过郭某,对方也私下承认了修改了常升志愿的事实,原因则是郭某担心常升的分数更高,他怕常升挤掉自己,让自己没学上。8月2日上午,郭某的家长来常升家中道歉,称此事家长完全不知,并提出协商。

  “男方家长出来,协商这个问题,当时给我们两个解决方案,我们不答应。第一个,叫我们找个专科上,叫我们当兵再去考军校,第二个给我们10万块钱,我们说不要10万元,我们就要去上学,上他自己理想的学校。”记者致电当事人高中就读的学校,胶州一中副校长姜秀并未多作回应便挂断了电话。

  警方取证

  志愿还能改回来吗?

  8月3日中午,“胶州公安”也在官方微博上对此事予以回应:“胶州警方接应届考生常某高考志愿被人篡改的报警后,立即受理展开调查取证工作。经调查,郭某涉嫌违法犯罪,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

  高考志愿被篡改,人生的轨迹很可能因此发生改变。虽然事情经过究竟怎样、郭某会承担怎样的责任,还有待后续的调查和警方的认定,但眼下最急迫的是,还能不能还给常升一个顺利升学的机会。

  山东琴岛律师事务所律师于华忠称,很难找一个相关刑事罪名去解决,也就是说很难追究他相关刑事责任,大概是追究民事责任的手段,是一个侵权行为,考虑侵犯姓名权,侵犯别人受教育权,侵犯别人隐私权。但是这个赔偿量化的损失,目前还很困难。

  在提醒考生填报志愿时注意账号密码谨防泄露的同时,类似的“常升事件”也提醒人们,目前一些地方的高考志愿填报平台还有待优化。为防止考生志愿被篡改,江苏省从2014年开始与准考证同时发放“动态口令卡”,考生在每次提交志愿信息时,除凭个人密码登录平台外,还须根据页面随机生成的口令,输入本人动态口令卡密码区域对应的数字,这为志愿填报安全上了“双保险”。

  带来警示

  悲剧背后哪些值得反思?

  事件持续发酵,彻底打破了两个家庭原本的平静,不少网友前往郭某报考的陕西师范大学官方微博下留言,要求校方撤销对郭某的录取决定。微博上甚至有网友曝光出了郭某的照片和QQ号码。

  承认自己“受到挺大打击”的常升8月3日在微信朋友圈发声,感谢大家为他的事情奔忙,同时也希望大家不要再转发传播。常升写道,“这个错足够警醒他一辈子了,我不想因为这件事断送他的未来,我也会愧疚。”

  究竟郭某为何会冲动地篡改同学志愿,这其中动机究竟何在?是否另有隐情?目前不得而知。但是类似事件的多次上演,却发人深思。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鞭策下,对分数的过度追求和强化的背后,缺少的是对考生品德的关注、对后果意识的培养。青岛成长心理研究所所长石卉表示,过于追逐成绩,导致对孩子的品行,对孩子的幸福感,是否快乐就会有所忽略。这个事件,不是简单看孩子的行为、家长的做法,这两方其实都是受害者,要想一想,怎样让这些类似的事件今后不再发生。

  时有发生的“志愿篡改”的悲剧又给人们带来哪些提示?总结起来就是:首先,考生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管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其次,填报高考志愿的平台还应当在技术层面继续完善,杜绝被篡改的可能性;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追究篡改者的法律责任。一个高中毕业生,基本上已经是成年人或者准成年人了,更何况报考的还是师范类学校,应当,也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起相应的责任,不然,又何谈去教书育人呢?据央广《齐鲁晚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