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汽车网

“注胶术”再现水产市场 多注入卡拉胶每公斤额外赚43元

发表于:2024-06-10 作者:29汽车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6月10日,2012年2月7日,天津,消费者指着注胶虾的位置,在虾头和虾身之间的透明胶状物。 注胶术再现水产市

“注胶术”再现水产市场:增重最高牟利近3成

2012年2月7日,天津,消费者指着“注胶虾”的位置,在虾头和虾身之间的透明胶状物。

“注胶术”再现水产市场。

本月中旬,温州、昆明等多地水产市场里,消费者买到被注了不明胶状物的“注胶虾”,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随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开始“拉网式”大检查,重点关注市场上的“注胶食品”。

事实上,“注胶货”并非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3年前,天津市场就曾查出过,而最早的消费者投诉甚至能追溯到2009年。

新京报记者从水产市场、上游水产品加工经销商调查采访了解到,商贩多选择价格较高、体型较大的虎虾、斑节虾等,注入食用卡拉胶进行增重,每公斤“注胶虾”至少可额外获利43元,增收近三成。

而除“注胶虾”外,这门“注胶术”已向海马、海参等名贵水产品蔓延,甚至已经成为业内的“潜规则”。商贩按10%左右比例给海马打胶增重,每公斤“注胶海马”可多赚349元~549元。

专家提醒,诸如“注胶虾”、“注胶海马”、“注胶海参”不仅是一种造假行为,更需要警惕的是,不法商家还可能使用廉价的、含多种重金属的工业明胶,恐带来致癌隐患。

■ 小贴士

破解“注胶”大法

●察闻法:

虾类等水产品死亡后,腹腔和身体部分会变软,如肚子特别鼓胀,且捏起来发硬,就得当心是否被“注胶”加工过。烹饪时可沿腹腔部分剖切,观察虾体内尤其是头部连接部分有无透明胶状物质流出。

●加热法:

在高温烹饪中,也能辨别出添加胶质的类别。吴文惠教授介绍,工业明胶作为一种特殊的凝结剂,加热时会产生类似化学试剂的刺鼻味,蒸煮时也不易溶解于水。所以,消费者如果在烹饪中发现水产品产生异味,胶质不易溶解的,可能添加了有害的工业明胶,勿食用。

●水浸法:

对海马等干货产品,观察其腹腔部位是否有与体型不符的鼓胀痕迹,或看尾部是否有针孔注射痕迹。而海参则可直接在水中发泡,优质海参能发泡至15倍,“注胶海参”只能浸泡到3倍左右。

Q1 “注胶虾”注的是何物?

多注入卡拉胶每公斤额外赚43元

7月20日,新京报记者走访位于北京丰台区的岳各庄水产批发市场、京深海鲜市场,并未发现“注胶虾”。

不过多家水产经营商贩称,“注胶虾”其实一直存在,屡见不鲜。“有时候虾的重量达不到就会给打胶,这样看起来饱满一点。”一位水产商说,“注胶”手法一般多见于竹节虾等大型虾类,主要为了让其体型卖相更佳,这在出厂前就已加工完成,而且“水产品都是厂商统一发货,哪些批次的虾被注胶,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

随即,新京报记者联系到一家山东烟台的水产商,其负责人张某透露,这种“注胶虾”在南方水产市场经常出现,大多是给东南亚进口的竹节虾、草虾、虎虾等体积较大的水产品使用,“它们单价较高,注胶增重后能卖个好价钱。”

其实,“注胶术”并不是今年的新发明。早在3年前,就有消费者在天津市水产店购买2斤大虾,清洗时发现虾头里被半透明的胶状物填满,这是媒体报道的最早的“注胶虾”案例,据称注胶后重量可增加三成。此后,各地频现消费者投诉称买到“注胶虾”,但其中填充的胶状物到底是什么成分,一直没有明确结论。

“其实打的就是食用胶。”在舟山做水产贸易的一商贩说,这种明胶是卡拉胶之类的食用胶,按比例调和后再用针筒打进,“比较便宜的虾、活虾很少注胶,成本都收不回来。”

新京报记者查询,目前市场上食用明胶价格为40~50元/公斤。一明胶经销商称,1公斤明胶粉末,在掺水调和后起码可增重到3~5公斤,相当于平均成本最低仅有8元/公斤。以进口的越南虎虾为例,目前市场均价在150元/公斤,按此前媒体报道增重30%的注胶比例估算,即每公斤虎虾注入0.3公斤明胶,商家可获利45元,刨去2元明胶成本,每卖出1公斤“注胶虾”将额外赚取43元左右的利润,增收近三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