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汽车网

今日头条新闻成都民俗专家做客“金沙讲坛”聊成都码头的前世今生

发表于:2024-06-02 作者:29汽车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6月02日,■天府早报记者郑其摄影报道 锦江水绕城而过,将成都环抱其中,成都人将其视为“母亲河”。有水就有桥,有桥就有码头。昔年的锦江码头来往船舶众多、商贾云集,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便是锦江通江达海做贸易的繁华写实。 东门大桥、合江


■天府早报记者郑其摄影报道

  锦江水绕城而过,将成都环抱其中,成都人将其视为“母亲河”。有水就有桥,有桥就有码头。昔年的锦江码头来往船舶众多、商贾云集,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便是锦江通江达海做贸易的繁华写实。

  东门大桥、合江亭大桥、东风大桥、老南门大桥等大桥,这些如今仍存在于我们生活和视线里的地方,在旧时这些大桥码头可都负责着成都人的衣食住行。昨日,成都民俗专家,金牛区、武侯区党史、地方办主作刘孝昌做客金沙讲坛,一出《老成都的故事》,摆起了锦江沿岸那些成都老码头的龙门阵。

  锦江码头

  蜀商聚集地,清末年间往返船筏近万

  成都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皆“因水而兴,因水而荣”。早在1287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途经成都时便为成都的繁华而感叹,“昔是强大都市,历载富强,垂二千年矣”。关于当时成都的锦江,马可波罗描写得更加详细,“此川之宽,不类河流,竟似一海”。

  元代的成都,九眼江锦江是重要河道,这里每日是舟行不息、来往穿梭。“锦江为什么在历史上会成为成都城内最繁华的码头呢?这和成都的水运交通有着直接关系。”刘孝昌告诉大伙,锦江在彭山江口镇江入岷江,然后经乐山在宜宾入长江,可以说是通江达海,从古至今,成都城内都是河流纵横,水网密布,锦江更是成都与省内外的重要通道。物资需要通过锦江来运输,成都人要进出川,锦江也是最佳的水路路线。于是乎,锦江码头便是繁华无比,蜀商们通过锦江码头把蜀麻、蜀锦等成都特产与各种货物购运到荆州,再转运江南各地,又通过水运把吴盐和各种海货贩运入川。唐代诗人卢纶在《送何召下第后归蜀》中就写到,“水程通海货,地利杂吴风”。

  据《成都市交通志》记载,唐贞元年间,锦江万里桥一带港运繁忙,客商云集,歌楼酒家,鳞次栉比。明代时代,九眼桥一带形成客货码头,搬运物资仓储转运的集中区。到清末民初时,九眼桥码头不远的望江楼,则成为送客乘船远游饯行的首选之地。“在清末民初时期,光是成都至嘉定(乐山)的舟楫往来频繁,每年上下的大型货运船筏就三、四千艘,再加上各种客船,一年就近万艘。”

  柴码头

  九眼桥以北、东门大桥以南,木柴在这里交易

  “老成都的生活离不开码头。码头除了货运、客运以外,还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码头上的人文风景,就是一副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刘孝昌说,今天,我们还能从一些老成都嘴里,听到柴码头、米码头、油码头、粪码头等称呼,这些码头便负责着成都人的柴米油盐、吃喝拉撒。

  在很多成都老年人的回忆中,说起柴码头便知道是在九眼桥以北、东门大桥以南的府河段,这一处就是成都最有名的柴码头。“以前,每天天刚麻

  麻亮,密密麻麻的船就停在了柴码头,准备上乐山。早上船老板们都是坐在船头摆龙门阵,要到下午才会热闹起来。下苦力卸货的、拉黄包车的、卖小吃的小贩都聚集到了这里,从岸边到码头的小路上是人挤人。”如此热闹的原因则是装满了青冈木的船都从乐山回来了。

  随着一声“搬货了”,船只上的木柴便从船上卸下了岸。成都人购木柴大多集中在这里,买柴的百姓、拥有柴铺子的小商贩都要在这里完成交易和运输。在过去,九眼附近的水津街、水井街、黄伞巷等地方便有着许多柴铺子,一间连着一间。

  米码头

  老南门大桥、北门大桥,米市交易用瓦片作凭证

  米码头也是老成都码头里人气最为旺盛的码头之一了。米码头在如今锦江的哪里呢?刘孝昌说,成都有两个米码头。一是位于老南门大桥(万里桥)码头,另一个则是北门大桥的码头。

  从规模而言,老南门大桥的万里码头最为集中。说起为何在成都南北两个方向都拥有米码头的原因,刘孝昌的答案是,这与成都平原的水稻生产区域有着直接关系。

  米码头的兴盛也带动米市经纪人和米行在这里繁衍兴起。“米生意成交之后,有时因为购货数量太大或者搬运人手一时不足,就会造成付款后不能马上运货的现象。怎么办呢?米行的老板想到了一个办法,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成都人知道,这和瓦片有关。”刘孝昌揭开了谜底。

  昔日老成都的房屋多是瓦房,瓦片都街边随手可捡的。米行老板要给买米者凭证时,就会随手在街边捡起一块干净规整、两三个手指头宽窄的瓦片。老板将瓦片轻轻在柜台上一磕,瓦片从中断裂,接着在瓦片中写出米的斤数、质量、售米日期和店铺名称。

  粪码头

  东门大桥至九眼桥之间,昔日多有粪码头

  在旧时成都的码头上,米能卖钱、柴能卖钱,油能卖钱,还有一样东西也能卖钱———就是粪便。由此,也就有了粪码头的存在。“现在咱们都是抽水马桶了,年轻人可能就很难理解了。但以旧时,人们上厕所用的都是夜壶,农家灌肥都是粪便之类的天然肥料,自然就有了‘变废为宝’的用处。”

  刘孝昌说,在今天的东门大桥至九眼桥之间的府河上,昔日多有粪码头。比如,东门大桥、水东门、东安桥、北门大桥附近就有多处粪码头。“为了便于收集农家肥料,所以在锦江沿河两岸以前都修建有粪塘子以及供船转运的粪码头。”送往之处远的有华阳、仁寿、眉山等农村。而这些尿水船也较其他货船构构简单,木船长约三四丈,无篷平船,船身中间约有五个开口平仓,船头两侧站船工撑篙。小一点的船只可容三、五千斤的粪水,大船可载万斤。顺水而下前往彭山、眉山等地,只需大半天便可抵达。

  刘孝昌讲着那些老成都的龙门阵,听到“柴码头”“米码头”“粪码头”等字眼儿时,台下听众席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露出会心的微笑。今年69岁的曾侯清老人说,“以前小的时候就听老辈子摆过一些,听他们摆起以前这些码头好吃、好耍得地方,觉得好耍得很。今天又听刘老师讲了这些,觉得格外亲切!”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