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汽车网

今日头条新闻芜湖六旬老党员王能珍:洪水中奋战数小时 再也没能

发表于:2024-06-11 作者:29汽车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6月11日,王能珍生前珍藏的党章等物品 人民网合肥7月11日电(韩畅) 7月9日下午,安徽省芜湖县濮阳圩迎来久违的阳光,凝固的红土和200多袋沙包形成坚固的屏障,将已收敛暴虐的河水拒之堤外……眼前的景象,王能珍再也看不到了——7月7日,刚处理完险情上岸不久,王能


王能珍生前珍藏的党章等物品

  人民网合肥7月11日电(韩畅) 7月9日下午,安徽省芜湖县濮阳圩迎来久违的阳光,凝固的红土和200多袋沙包形成坚固的屏障,将已收敛暴虐的河水拒之堤外……眼前的景象,王能珍再也看不到了——7月7日,刚处理完险情上岸不久,王能珍再次跃入一处管涌,这一次,62岁的他却没能上岸。

  堵住一处溃口 他又跃入第二个

  入汛以来,芜湖市各地普降暴雨,进入7月,长江干流水位全线超警,这座被长江贯穿而过的城市防汛压力巨大。

  7月6日晚,险情发生的前一天,芜湖县湾沚镇淅淅沥沥下起雨,河水漫到上塘坝,淹过人的脚踝。塘坝那头,上千亩水稻进入成熟期,1000多位村民正进入梦乡。

  眼下的情形让湾沚镇桃园村书记梁友文不安,他印象中上一次目睹水漫塘坝还是1998年,此后桃园村没出现过大的险情。

  突如其来的暴雨和洪水,让久未承受汛情的村庄猝不及防,行政村党支部召开紧急会议,由村里老党员带头,保证圩上至少有2人巡查,一旦发生险情立即汇报。

  王能珍希望加入巡查小组,被梁友文和支部成员反对,大家知道老王年轻时动过大手术,腰间赫然留着长长的伤口。他还患有严重的椎间盘突出,每逢阴雨天疼得彻夜难眠。

  “我这老腰在家待着才难受,扛几包沙袋就不疼了。”拗来拗去,老王还是上了前线。


王能珍就是在这样崎岖不平的田埂上巡查

  当晚8时,王能珍披上雨衣出门,他和另一位村民轮流换班,任务是顺着七八里长的堤坝来回巡视。直到7日上午7时,老王的任务告一段落,准备回家休息,可只睡了3小时电话又响了。

  7日上午,濮阳圩西南角出现管涌,与堤坝齐平的洪水涌入地势低洼的田野和村庄。王能珍曾在海边服役,水性颇好,但考虑到他年龄太大且有伤在身,大家坚决不让他下水。

  到了中午,溃口仍未堵住,老王急了,让水下的3个年轻人上岸,“我来!”

  扎了几个猛子,老王很快发现溃口具体位置,20多位村民用土将蛇皮袋填满,形成简易沙包,老王负责在水里将沙包堵住溃口。

  “他大概浮潜了30次,终于把第一个溃口堵住了。”参与抢险的村民袁明新回忆,老王在水里忙了1个多小时,上岸后顺着圩堤转了一圈,很快又发现濮阳圩一处斗门漏水。

  王能珍二话没说跳进水里探摸漏洞,但第一次没有成功。“乖,这个(溃口)好难,沙袋都吸过去了。”听完老王的描述,袁明新感觉不妙,让他赶紧上来,话音未落,老王又扎进水中。

  2分钟过去了,老王还没浮上来,人们纷纷放下手里的工作跳入水中搜寻,最终从直径30公分的溃口中将他拉上来,但已经晚了。


雨衣在岸边 它的主人却没能上来

  保留着42年前的党章

  9日下午,濮阳圩周边的水位降了下来,安静的河水很难让人和险情相联系。我们顺着王能珍巡查过的路线行走,凹凸不平的路面走得一脚深一脚浅。可以想象,暴雨滂沱、漆黑泥泞的河边,老人步履有多艰难。

  除了不知从何而来的鲜花,救灾现场保持原样——老王的草帽落在河边,雨衣仍挂在岸边的草垛上。

  追悼会现场,村民们给予了这位老党员以最高礼遇,大家自发送来花圈花篮,在他家灵堂前架起“英雄一路走好”的标语。

  老村支书张朝秀和王能珍做了半辈子邻居,他回忆说,1976年,王能珍因伤退伍回乡,不久做了场大手术,胃被切掉五分之四,“全村50多户,那时他家算最穷的,结婚后搭了间土屋,直到2000年左右才盖砖房。”

  上世纪80年代,一天张朝秀到王能珍家做客,进门就瞧见夫妻俩拌嘴,原来,陀公村一户姓范的人家讨媳妇,但没钱。得知对方想借高利贷,王能珍一拍胸脯,拿出家里的500元借给对方。因范家条件一直不宽裕,王能珍便再没催要。

  “那时的500块,都可以盖栋房子了,他这人就这么实诚。后来又遇到村里一个困难户讨媳妇,老王又一下就拿出了2000块钱资助。”张朝秀说。

  王能珍有42年党龄,抽屉里保留着上世纪70年代的党章。女儿王志萍哽咽地说,父亲从没缺席村里的党代会,这些党章是他最重要的财富。良好家风引领下,她和弟弟王成元也先后入党。

  每年汛期,袁明新便和王能珍搭班子巡查,两人可谓几十年的“战友”。他说老王在沿海当过兵,水性在全村最好,又是党员,遇到险情总是冲在前面。

  “夏天他习惯光着膀子打赤脚巡堤,常常自嘲说:‘肥皂厂开在我家门口肯定倒闭,这身行头天天泡水里,用不着洗嘛。’” 当初老王的幽默,却让此时的袁明新红了眼眶。


王能珍生前照片

  牵挂家乡 提前回乡防汛

  “你爸防汛时受了伤,你回来看看吧。”话筒里听到这个消息,王成元立即从浙江宁波奔赴芜湖县。到家看到父亲的遗像,他扑通跪地,才知道七叔怕他赶路时胡思乱想,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

  “我爸很严,但从不打骂,上中学那会儿,上下学我得走十几里路,我知道他身体不好,家里都顾不过来。”后来,王成元以优异成绩考取安徽大学,毕业后得知有征兵入伍的机会,他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父亲。

  王成元对军人的崇拜来自父亲,父亲在军队的见闻贯穿了他整个童年。“他说刚入伍打靶就得了全连第一,迫击炮的声音比飞机引擎还大……真的好羡慕,长大就想当一名军人。”

  后来,王成元完成自己和父亲的心愿,成了一名军人,经过不断努力,逐步成长为团级干部。

  今年5月底,王成元邀父亲到宁波住一阵子。原本的打算是父亲住到7月4日,然后带幼儿园放假的儿子回芜湖县老家。

  6月下旬,看到电视上说芜湖今年雨特别大,父亲坐不住了,打算提前回老家看看。“我说你这么大年纪了,防汛的事就交给年轻人吧。他说村里的水情自己最熟,别人干不放心。”

  “我就该再坚持的。”王成元印象里,父亲为回家的事念叨了不止4次,最后还是提前回家了。这次回乡,成了父子间的诀别。

  追悼会上,王成元从手机中翻出父亲生前的照片,最近的照片拍摄于浙江舟山,那是父亲生前服兵役的地方。他说1976年父亲退伍后和战友聚过几次,但营地再也没回去过,“他怕花钱,这次愿意来,因为我提出带他到舟山营地去转转。”

  40年,王能珍服役的军队几经调整,早已难觅踪迹。当天他凭着记忆爬上山头,竟在林中找到了营地的旧址。父子俩在山上待了半天,下山时鞋子被露水浸透,脚掌泡得发白。

  “好歹他(父亲)完成了一桩心愿。”灵堂正中,王成元看着手机屏幕念叨。照片里,有着莽莽林海和巍巍高山,有着老兵阔别40年的营地。镜头外,那个倔强朴实的父亲,那个赤脚行走田圩的党员,终于可以休息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