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汽车网

今日头条新闻河北丰宁建京津绿色屏障:沙海变绿洲 固水潮河源最新

发表于:2024-06-02 作者:29汽车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6月02日,河北丰宁小坝子乡距离潮河源头25公里。16年前,这里的黄沙曾惊动中央高层,时任总理朱镕基亲自踏上了小坝子的沙丘,做出了治沙指示。阻沙进京,保护水源地,小坝子必须要打一场攻坚战,一场持久战。16年后的今天,当北京晨报记者走进小坝子乡时,露天的黄沙

河北丰宁小坝子乡距离潮河源头25公里。16年前,这里的黄沙曾惊动中央高层,时任总理朱镕基亲自踏上了小坝子的沙丘,做出了治沙指示。阻沙进京,保护水源地,小坝子必须要打一场攻坚战,一场持久战。16年后的今天,当北京晨报记者走进小坝子乡时,露天的黄沙地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满眼的郁郁葱葱。退耕还林还草,小坝子人舍弃了农牧主业,准备着迎接绿色生态带来的“金山银山”。

十粒沙子七八粒来自小坝子

7月6日上午,丰宁榔头沟小坝子生态展览馆,几乎算是中国最小的“治沙博物馆”,这里的一面面展板上记录着小坝子沙海的往事。

小坝子乡党委书记康振华回忆,2000年以前,小坝子肆虐的黄沙已经快把人都埋掉了。“站在沙丘上直接能上房。”康振华说,那时京津冀地区沙尘暴频发,后来记者调查发现,沙尘的源头就在浑善达克沙漠的南风口,矛头指向了丰宁小坝子。“那阵儿有人说,北京十粒沙子,有七八粒都是我们小坝子的。”

56岁的榔头沟村民韩祥对当年铺天盖地的沙尘印象深刻。“沙尘暴过去,院子里都是沙子,要用小推车把沙子推出去,才能出门。”韩祥说,沙子几乎埋到了房顶,倒是还没有压垮房子,但让房屋的墙壁因为见不到阳光,终年湿漉漉的。

康振华说,其实小坝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还是一片绿洲,山上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人们把成群的牛羊放到山上,不用找,看哪里的树梢在动,牛羊就在哪里。但正是因为经年累月的过度放牧,让小坝子的绿洲都被牛羊啃光了。

朱镕基亲自登上小坝子沙丘

小坝子的黄沙惊动了中央。2000年5月12日,朱镕基率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来到丰宁视察沙化。朱镕基站在榔头沟的沙包上,发出了“防沙止漠,刻不容缓”的号召。

如今,朱镕基当年所站的那个沙丘早已被草木所覆盖,上面还竖起了一座纪念碑。站在纪念碑旁边,村支书孟显智感觉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朱总理下了车,都是陷脚的沙子,根本没法走路,还换了一双鞋子。”孟显智说,朱镕基站在沙丘上,群众们围在四周,他问大家,你们这里为什么没有树?有村民说,沙土地存不住水,种不活树。朱镕基眼尖,他指着不远处一棵孤零零的树说,那里怎么有一棵。村民回答,因为那棵树长的地方牛羊啃不到。

孟显智回忆,朱镕基听了村民的话,当时就表态,我给你们钱,你们种树好不好。

种一棵树就像养个孩子一样

以小坝子为“尖兵”,丰宁全面打响了生态建设持久战。然而,当时小坝子的现状是“猪上房,羊跳墙,小孩坐在房檐上。”这就是沙漠化严重时当地村民的生活状态,沙子几乎掩埋了村民的住房。

春天刮风,漫天黄沙往家里灌,沙子从房顶线似的往下掉,桌子上炕上全是沙子,做饭的锅里也有,吃起饭来咯吱咯吱地响。

村支书孟显智说,树苗种在沙土里,一桶水灌下去眨眼就没影了,那就再提一桶。一棵树苗种下去死了,那就拔掉死树再种一棵。不种到第三茬树苗根本活不下来。“现在想起来,种活一棵树真像养活一个孩子一样不容易啊!”

正是在小坝子村民们艰苦的努力下,人们一寸一寸地向沙海夺回土地。同时退耕还林还草,小坝子人为了让北京沙尘源头变成绿洲,为了保护京城水源地潮河源,主动放弃了放牧,开始走上生态发展之路。

京城百姓慷慨解囊支援丰宁治沙

自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千松坝林场造林、京冀水源林和外援造林等一大批生态建设项目相继落户丰宁,平均每年造林20多万亩。

一座座流动的沙丘已被浓浓的绿色所覆盖。小坝子昔日黄沙肆虐的景象如今是看不到了。村子里,水泥道路纵横,一个个院子打扫得干净整洁。村民周庆荣说,现在,她和两个孩子早已不再放牧,她和大儿子在村里的一家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上班,除了退耕还林的生态补偿外,还能拿到工资,周庆荣觉得这才是自己盼望的好日子。

小坝子浓缩了丰宁的治沙史,也见证了京承两地的情谊。2000年开始,《北京日报》、《北京晨报》等京城媒体参与的“天蓝水清爱北京”考察采访活动,刊发了大量丰宁百姓艰苦抗沙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纷纷捐款捐物,支援丰宁治沙。

如今,当年万名北京市民捐赠的6000亩“世纪林”,早已扎根塞北沃土,枝繁叶茂,守土相望。2016年初,丰宁全县林地面积达到7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4%,与2000年相比提高了27个百分点;全县大风日数仅为5天,未出现本地沙源引起的沙尘暴天气;植被增加也涵养了水源,有效增加了潮河出境水量,为京城守住了水源地。

■记者手记

防沙止漠建功勋

走在小坝子的乡间小路上,周围是青山绿水,林木郁郁葱葱,让人倍感舒畅,谁也想不到这里曾是黄沙遍地的沙尘源头。痛则思变,小坝子乡的绿色转身,是整个丰宁县的治沙缩影。放牧牛羊砍伐林木换来的财富不会持久,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当然,小坝子的转型经历了不少痛苦。首先是放弃了眼前的财富,然后是艰辛的植树,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与沙海进行艰苦的拉锯战。如今,小坝子乡已经改变了面貌,防沙止漠已经初建功勋,然而要守住这失而复得的绿色家园并不容易。

不能让小坝子的父老乡亲因生态返贫。当他们放弃畜牧,停止砍伐后,北京天津等地向丰宁伸出了援手,在生态建设上,京津冀一体化的作用凸显。随着更多友谊林现身小坝子,随着更多生态项目落户,京津这片水源地一定会永葆绿色容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