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汽车网

今日头条新闻双手“编织”幸福生活最新消息

发表于:2024-06-10 作者:29汽车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6月10日,青海新闻网讯 过纬线、下扒、砸平……6月2日,当记者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索卜沟村的藏毯加工点时,几位农家“织女”正在织机前手持羊毛精纺线有条不紊地工作。他们都是索卜沟村的村民,在这里接受专业培训已近一个月,如今他们都可以独立完成老师

  青海新闻网讯 过纬线、下扒、砸平……6月2日,当记者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索卜沟村的藏毯加工点时,几位农家“织女”正在织机前手持羊毛精纺线有条不紊地工作。他们都是索卜沟村的村民,在这里接受专业培训已近一个月,如今他们都可以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了。

  “以前没有啥手艺,只是种地,也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今年村上开了这个手工藏毯加工厂,就来学习,不交学费,反而给我们一天20元的补助,而且就在家门口,不仅能学到手艺,还能顾上家。”林三秀一边细心的拨动线条,一边告诉记者。

  沿着丹麻镇政府向南走7公里,索卜沟村就坐落在这个浅山区,村民分散居住在山沟南北两侧的半山腰上,是一个以种植“老三样”、靠天吃饭的贫困村。由于地处偏远,离县城较远,缺少劳动技能,每年除去农忙时节,农村妇女几乎没什么事情可做。

  针对这一现状,省商务厅选派的“第一书记”李宁和驻村工作队其他成员,通过了解民意、多方调研,借用行业优势,最终在今年四月份与中国藏毯协会组织的青海骏义工贸有限公司、青海藏毯谷贸易有限公司达成了公司对生产加工期间全程进行技术指导,提供产品加工所需原辅材料,并按协议全部收回质量合格产品的协议。

  “与藏毯协会组织的企业合作,能充分发挥藏毯编织行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熟悉国内外销售市场等方面的优势,无需担心销售问题。同时,又能传承手工藏毯编织技艺,使村民通过来料加工的方式实现增收。”对于村民学习手工藏毯编织技术,李宁满怀信心。

  今年开春,中国藏毯协会已先期出资10万元,为编织点配置了手工藏毯编织机梁8架,各种配套工具及原辅材料,并选派了一名优秀技师,“面对面”、“手把手”对村上10多名妇女进行教学。经过近一个多月的培训,加工点工人已经初步掌握了藏毯编织技术,正在加紧练习,等中国藏毯协会检验合格后即可开始来料加工的订单生产。

  如今,随着藏毯产业社会化系统工程的实施,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手工藏毯市场的紧俏,给农牧民劳动就业渠道拓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藏毯产业由于具有不离乡的优势和生产力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特点,已成为帮助当地农牧民脱贫增收,解决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节约劳动力异地转移成本的有效途径。”据省商务厅负责人介绍,早在2003年,我省就把发展藏毯产业作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藏毯企业在政府引导下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今年初春时节,在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旧的村委办公室庭院里,记者看到30多名村民在车间里忙着编织藏毯。车间负责人,也是该藏毯加工厂的创办人仁次吉,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对记者说,自己腿部患有残疾,无法出去劳动,基于这种情况,她走上了学习手工藏毯编织的道路,现在,在她的带动下,全村30多名妇女加入进来,编织藏毯每月最少有一千多元的固定收入。

  采访中,记者看到,原来贫困村的闲置房屋,如今都变成了车间厂房,除了省上投资集中建设的厂房外,还有私人业主投资建设的,既节约了建设资金,又较快地增加了织毯车间的数量,扩大了就业人数。

  “扶贫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帮助贫困人口树立自信,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依靠自己的劳动走向富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省扶贫局从资金、信息、技术上对扶贫村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据省扶贫局负责人介绍,近几年来,我省通过补贴培训经费,合理延长培训时间,加大岗前培训力度等方法,对藏毯编织工和车间负责人进行了有效培训,充分调动了农牧民转移的积极性,稳定了编织工队伍,确保了藏毯产业的持续发展、企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与此同时,我省把扶持藏毯产业做大做强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乡村的半成品加工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不断研发新产品、拓宽市场销售渠道,转移贫困地区劳力。如省内的藏羊集团、雪舟三绒等骨干龙头企业在做大做强藏毯产业中,积极担负起吸纳周边地区贫困群众劳动力的职责,增强吸纳劳动力转移的能力,充分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