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汽车网

今日头条新闻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将于今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新消

发表于:2024-06-10 作者:29汽车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6月10日,林芝市巴宜区将于2016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全面小康树标杆 八一镇巴吉村、布久乡珠曲登村、林芝镇嘎拉村、鲁朗镇东巴才村……对于连日奔走于林芝市巴宜区各个小康示范村的记者来说,这些从前并不熟悉的村子,如今提起来却如一幅幅美丽图画展现在脑海里:

林芝市巴宜区将于2016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全面小康树标杆

八一镇巴吉村、布久乡珠曲登村、林芝镇嘎拉村、鲁朗镇东巴才村……对于连日奔走于林芝市巴宜区各个小康示范村的记者来说,这些从前并不熟悉的村子,如今提起来却如一幅幅美丽图画展现在脑海里:干净整洁的村容、秀丽优美的村貌、绽放幸福的笑脸……

小康不小康,重点看村庄。2013年以来,巴宜区借助援藏力量,倾心打造了13个小康示范村(镇)建设项目。如今三年过去了,原本破旧落后的村子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美丽、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规划——

13个小康示范村(镇),为建成全面小康树典范

3月23日,林芝市第十四届桃花文化旅游节在巴宜区嘎拉村开幕,吸引了5000多名远道而来的游客。

走在嘎拉村的街巷里,只见水泥路平坦干净,连通着一栋栋具有工布特色的楼房;紧邻村子的百余亩野生桃林里,花红遍野、溪水淙淙,仿若世外桃源。

“以前村里可没有这么干净,猪圈、羊圈到处都是,虽然村外风景优美,但村内就是脏、乱、差。”村委会主任其加说。

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干部、巴宜区委副书记、常务副区长孙世宏介绍说,2013年,巴宜区针对嘎拉村提出“村景合一”的规划目标,投入资金对村里道路进行硬化,实施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如今嘎拉村村里村外都是美景。

嘎拉小康示范村是巴宜区打造的一个标杆民生工程。作为第七批援藏重点项目之一,巴宜区分别安排援藏资金2080万元和3700万元建设8个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和百巴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另外积极争取到东莞市虎门、长安、清溪、塘厦4个一类镇帮扶资金820万元增加建设4个小康示范村建设项目,对村庄进行农牧业产业基础设施、村庄给排水、村道硬化、村庄亮化、净化等20项工程改造。

走进林芝镇曲古村,远远就能看到开阔大气的文化广场,更令人惊喜的是,村里居然还有一座湿地公园,翠柳环绕,溪水潺潺,给古朴的村庄增添了一抹秀色。

来到村民尼玛家,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院子里的白色小房子,一间是带有冲水马桶的卫生间,另一间是洗浴室,房顶上还竖立着太阳能热水器。“以前没有经常洗澡的习惯,往往半个月、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都洗不了一次澡。现在家里有了洗浴室,又有热水可以随时用,几乎每天都能洗,舒服多了。”尼玛告诉记者。

村委会主任巴桑乔介绍说,村里家家户户的院子中都有这样一座小房子,改变了不少村民的卫生习惯,这都是得益于小康示范村的建设。

一条条水泥路洁净卫生、一排排太阳能路灯整齐划一、一栋栋藏式小楼极具民族风情……几乎每个小康示范村都给记者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而对于项目建设的受益者村民来说,感受更为直观和深刻。巴桑乔说,如今的曲古村,每家每户都通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村里的年轻人个个都用上了手机,有的还买了小汽车,“我们日子越来越像城里人,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产业——

多渠道增收,为建成全面小康添信心

距离巴宜区不到3公里、曾经以汽车运输致富而闻名的巴吉村,如今可谓经济发展快、村民收入高、日子过得好。

巴吉村党支部副书记拉巴的家占地2亩,宽敞的庭院里停着两台汽车和一台挖掘机,绿树掩映下的藏式楼房豪华气派,处处显示着这个家庭的富足。

拉巴介绍说,自己拥有两台挖掘机和一台装载机、一台翻斗车,近年来曾经带领村民参加过拉林公路、林芝幸福小区、米拉机场高等级公路等工程的项目建设,“一年收入有近八十万元”。对于记者表现出来的吃惊和怀疑,拉巴却表示,巴吉村里资产达千万的有十几家,自己家在村里只能算中等水平。

一个仅有72户、480人的小村庄,却有如此高的收入,靠的是什么?拉巴介绍起了自己村子的致富经:巴吉村借助地理优势,重点发展车辆运输、大棚蔬菜、特色养殖及旅游等特色产业,兴办了多家经济实体,积极发展多种经营。2015年,巴吉村仅集体经济收入就有400万元,人均达到1.3万元。

同样以特色取胜的还有布久乡珠曲登村。在珠曲登村子后面,有一片占地面积860亩的水果产业带,600亩栽种好的苹果、梨子等果树已经齐腰高,乡长巴鲁说,再有两年果树就能挂果了。

珠曲登村是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组援建巴宜区的第一个小康示范村,该村以农户土地入股方式与圣域农牧公司合作建设了水果基地,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前5年每年可为每户村民分得5000元分红,圣域农牧公司管理期间能给42户村民增加1500余万元的收入。

勿庸置疑,产业支撑是建设小康示范村的基础。正如孙世宏所说,小康示范村不能光好看,既要让村里环境改善、生态提高,还要让村民的收入提高。在小康示范村建设中,巴宜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紧密结合在一起,全力打造以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为龙头的318旅游经济带和重点培育以建设布久、米瑞水果产业乡为主的306水果产业带,确保了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农牧民——

观念转变谋增收,阔步迈向全面小康

对于如今的嘎拉桃花村村民来说,村里的百余亩野桃树是个宝。去年,嘎拉村的旅游收入达到了40多万元,每户村民都拿到了约1.2万元的分红。村里的贫困户达娃玉珍也是去年依靠桃花收入脱贫的。

嘎拉村党支部书记巴拉说,起初,村委会让达娃玉珍拆改院墙,想帮其建家庭旅馆,她还十分不愿意,觉得是瞎折腾。现在,不但家庭旅馆盖起来后接待游客有收入,每年村里还有1万多元的旅游收入分红,日子是越来越好了。“她现在是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在景区里干活主动得很哪。”站在一旁的达娃玉珍听着不好意思地笑了。

采访结束后,记者在桃花林观景台上登高望远时,眺望到了正在捡拾垃圾的达娃玉珍。随同采访的孙世宏了然道,村民们知道桃花能给他们带来收入,就会积极主动地去维护桃树林的环境卫生。“这种观念的转变,正是我们在小康建设中所力求的。”

嘎拉村的最大优势是生态。近年来,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收入逐渐增加,村民欣喜地发现,原来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于是开始积极主动地要求加入旅游服务行业。如今,嘎拉村31户人家、共155人,在桃花源景区工作的就有30余人,另外还有十几户人家开了家庭旅馆。

在同是小康示范村的唐地村,村民尼珍告诉记者,以前村里夫妻吵架、村民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村里到处都是垃圾,村民也常在村里赌博,不愿外出打工。“建成小康示范村后完全不一样了,大家大受鼓舞,开始积极跑运输、种果树、开家庭旅馆,想着法儿地增收致富。”尼珍说,她的丈夫从外村入赘到她家后,也跟着变得勤劳,现在家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过上了以前不敢想象的生活。

而在“西藏电话第一村”八一镇公众村,村民们不仅吃上了“旅游饭”,更能紧跟时代潮流,利用“互联网+”助力致富奔小康。

公众村村委会主任格列告诉记者,以前有游客在村里买土特产一买就是几千上万元,但因为没有POS机,游客往往因现金不足而放弃购买。去年年初的时候,在村里经营土特产的达瓦平措首先通过网络装上了POS机,这让村里其他人羡慕不已,一起去找到村委会,要求“集体装宽带”。如今,“宽带”拉进了公众村的每家每户,村里的土特产店不仅能刷卡,还能支持支付宝和微信转账呢,甚至还有的村民在网上开了经营土特产的网店,生意十分不错。

记者走访时发现,在这些小康示范村里,白天几乎都看不到什么人。巴吉村驻村干部说,“在我们村,白天村子里几乎找不到人,都出去干活了;如果村里有事,通常都要晚上去家里才能找到人。”

勤劳致富永远都是实现小康的法宝。(吴冰 李勤 马晓艳 索朗琼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