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汽车网

今日头条新闻专家把脉 干沟打响脱贫攻坚战最新消息

发表于:2024-06-10 作者:29汽车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6月10日,三月里的干沟村。村长说,等到山桃花开了,沟里美极了。 本报记者 颉亚珍 转过山坡,遇到五六个老人。“给你带点我们的玉米吧”“到我家去吃晌午饭吧”“进我那儿喝口水吧”……第一次来,我压根儿想不到他们会这么招呼。我仓促地谢着,面对他们的朴实和热情


三月里的干沟村。村长说,等到山桃花开了,沟里美极了。

  本报记者 颉亚珍

  转过山坡,遇到五六个老人。“给你带点我们的玉米吧”“到我家去吃晌午饭吧”“进我那儿喝口水吧”……第一次来,我压根儿想不到他们会这么招呼。我仓促地谢着,面对他们的朴实和热情,感动而心酸。

  心酸,是因为刚走过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那些垦山而来的土地,几乎不能称之为耕地,一小块一小块纵横交错,没有一块是平整的,里边小石块遍布,除了玉米什么也种不了。而玉米的收成,也少得可怜。

  在山坡上,一位老人正在砍柴。“我82岁了,每天都来,两个儿子都在外面。”“种这地,日子好不了。邻居家去年种了20亩地的玉米,就挣了8000块钱,光肥料钱最少得3500块呀,人工费就更不用说了。”老人望着眼前的地叹着气说,神情与其身处的环境很不协调。他右侧,是一棵200多年的桲椤树;左侧不远处,有时隐时现的小溪流;身后,是各色灌木、树木以及形态优美的大山;头顶,是瓦蓝瓦蓝的天空和白云——这画面,真的很美。可是,此刻老人面对的,只有黄土裸露的贫瘠耕地。而且,耕地还在向山上蚕食植被。

  “干沟村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但是老百姓穷啊!”河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驻干沟村第一书记赵鸿颇忧心如焚,“全村1150亩耕地,完全是山坡地、河滩地,地势高、土层薄而贫瘠,还零碎地分布在七个小组。第五小组一位老乡家里有2亩地,竟分成了12块。无法机械化生产,没有水利、电力设施,更谈不上科学种田,农民种上玉米,就等着望天收。在家乡又辛苦又挣不到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拿这条沟里的六组来说,46口人中只有12个人留下,年龄最小的也61岁了。”

  劳力流失,人口老化,无奇特景色,无资源,无独特农产品,缺少资金、技术和带头人,作为“十三五”国家级贫困村,河北省青龙县干沟村可谓是我国千千万万个贫困村的缩影。“好在这里交通还可以,京建线公路从村前穿过。”

  扶贫工作组进村后,聘请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李保国教授为技术总顾问,组织专家队伍来村考察调研,分析确定当地适宜种植小国光苹果。根据专家提出的发展方向,干沟村确定了“以小国光苹果种植为主导,融入旅游观光和规模化养殖产业”的脱贫之路,决定采取“政府+企业+科技+金融+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重点吸收贫困户入股,分三期在干沟村重点打造6条“经济沟”,最终形成1100亩苹果种植、5000亩旅游观光山场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保护好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为当地脱贫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赵鸿颇说:“脱贫是眼前的事,富裕才是长远大计。我们计划以一点突破带动全面,在农业种植科学化、经营产业化、管理股份合作制上闯出一条路子来,为以后的富裕打下基础。”

  目前,首期土地流转任务已经完成,第四、第五小组的耕地和山场已全部流转到村委会,干沟村“国光森林文化观光园”也将于4月2日开工。

  山脚下,我碰到了扛着各种测量设备上山的李保国专家小组。他们是为首期种植去做统一规划的,哪儿修路,哪儿建坝,如何种植果树,如何引水上山,李保国小组都会做出详细的标记。

  干沟村的国光观光园项目,除了李保国专家小组将对苹果种植、管理给予长期技术指导外,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将对蔬菜种植给予技术支持,张家口农科院赵治海将对谷子种植给予技术支持。

  支持农村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一是技术,一是资金。据悉,驻村工作组已为干沟村争取到55万元的建设资金。“我们也诚邀各方有识之士,前来承包土地、投资兴业,带领乡亲们奔小康。”赵鸿颇说。

  历史上,干沟村也曾是连接关内外的商贸重镇,是东北、华北商贸交易的重要集散地。明清、民国时期与承德、平泉并列,有“拉不败的哈达,填不满的干沟”之美誉。有了人才、技术、资金的支持,期待今日之干沟,重振雄风,不仅脱贫,而且发展成果香诱人、观光业发达的富裕干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