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汽车网

安徽工地发现古墓 墓主系当地武举人或为大内侍卫

发表于:2024-06-11 作者:29汽车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6月11日,3月11日上午,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太和县倪邱镇中心校综合楼建设项目破土动工。时隔不久,挖掘机操作人员发现了异常,好像挖到了古墓,里面有人骨和一些陪葬器物。学校及现场的施工人员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至倪邱镇政府和太和县文物管理部门。太和县文物管
 
3月11日上午,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太和县倪邱镇中心校综合楼建设项目破土动工。时隔不久,挖掘机操作人员发现了异常,“好像挖到了古墓,里面有人骨和一些陪葬器物”。学校及现场的施工人员立即将这一情况,上报至倪邱镇政府和太和县文物管理部门。太和县文物管理所随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抢救性挖掘。在现场,考古人员一共发现了3座古墓,其中2座是夫妻合葬墓,1座单棺墓。
 
 
经过3天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是一处家族性墓葬,时间大约在清代中晚期,三座古墓葬之间均有10多米的距离,且均为南北走向。在其中一座古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象征清代官员等级的顶戴,其官阶为五品,但是考古人员没有在墓葬中发现安插花翎的翎管。
 
考古人员为此感到疑惑时,当地村民提供了一个传说,似乎印证了墓主的身份。据介绍,清代当地出了一位武举人,是皇宫中的侍卫,官居五品。太和县文物管理所考古员鲍建鹏告诉颍州晚报记者,在清代,汉人要想成为宫廷侍卫必须通过武举选拔。其中,一等侍卫官居三品,二等侍卫官居四品,三等侍卫官居五品。更为重要的是,清朝的大内侍卫与文官不同。文官拥有顶戴花翎,表明自己的品阶,而大内侍卫只有顶戴,没有花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