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汽车网

个税免征额连续5年不动 政协委员:起征点提到5000元较合理

发表于:2024-06-02 作者:29汽车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6月02日,在广州某 保险 公司工作三年的徐小姐向记者晒出的工资条显示,她月收入6000元,年缴个税780元左右。 徐小姐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工作,与朋友一起租了一套三居室,每月租金1000元,水电费、物管费200元。每月实际到手工资5135元,刨去吃穿用度的必要开销,此前

在广州某保险公司工作三年的徐小姐向记者“晒”出的工资条显示,她月收入6000元,年缴个税780元左右。

徐小姐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工作,与朋友一起租了一套三居室,每月租金1000元,水电费、物管费200元。每月实际到手工资5135元,刨去吃穿用度的必要开销,此前每月能结余数百元。

今年,徐小姐感到“压力山大”,觉得自己日常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她说:“我租的房子开始涨价,月租金去到1400元。毕业三年过去了,感觉什么都在涨,就是工资不涨。菜价涨了,吃饭成本高了,连买衣服都比以前贵很多,每个月衣食住行的花销比过去高了15%左右,基本上每个月存不了什么钱。现在看,我每年交的个税去到千元,也够我大半个月房租了。我们这些工薪一族压力太大了。”

高薪族:家庭开支大月薪3万也“月光”

相比工薪阶层的徐小姐,工作12年的洪女士可算高收入上班族。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她经过多年打拼,税前月薪达到3万元,令不少人羡慕。但提起收入,洪女士也是有些无奈,“我们家有车贷、房贷都在还,每月车贷5400元,养车1500到2000元,房贷2000元。还有一个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仅每个月学费这些开支就也有2000多元,加上一大家人吃饭、日常衣食住行开支等等,每个月平均开支有2万元。本以为3万元的税前工资能应付得过来,但扣税都能扣5000多元,基本是没有什么结余的。”

洪女士认为,“我虽然是别人口中的‘高收入’,但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硬性的基本开支摆在那,我觉得征税时应该考虑以家庭为单位减免这些必要的开支,减轻一下我们纳税人的负担。”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教授林江认为,“国家从2011年调整个税起征点到3500元至今没有改变,也是因为个税起征点的‘标准线’难定。个税起征点调整幅度过低,则没有太大意义,而个税起征点调整过高,或将影响到税收改革的效果。”

林江建议,可将依照目前11种收入的分类征收改为所有收入按大类征收,“分类征收对一些纳税人不利,比如对于以稿费收入计算纳税额的群体,即使稿费收入是每月的主要收入,也按照偶发收入征收20%的税,如果今后并入大类,按照工资薪金的收入划分税率,就可以减轻负担。”

林江同时建议,将税收累进的宽度拓宽,“目前的税收税率累进标准分为7档,这导致中产阶层赋税较重。今后可适当调整为5级,降低一部分累进税率,也是可行的办法之一。”

全国政协委员沙振权

1.应当对个人消费者予以减税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华工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沙振权携《减税收 削预算 确保供给侧改革取得实效》的提案进京。他建议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000元。

沙振权指出,供给侧提供了价格适宜的优质商品,就需要需求侧对这些商品进行消化。为了刺激这部分需求,应当对个人消费者予以减税。“首先应该提高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现行的每月3500元人民币的免征额为2011年修订,距今已经接近五年时间。”根据国家统计局每年的统计公报,这五年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的上涨幅度都在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也在连年上涨,其中2011年上涨5.4%,2012年至2014年每年的涨幅也都超过了2%,至今累计上涨幅度在1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现有的个税起征点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状况,需要做进一步的上调,以减少低收入者的税收压力。其次,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额也应当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家庭情况,例如参考香港,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时候对于已婚人士、需要供养子女父母或是兄弟姐妹的人士都有相对应的税收优惠,这样相比于一刀切征个税的做法也更加公平。

沙振权指出,算上通胀等各方面因素,目前将个人所得税征收起点从3500元提升到5000元是比较合理的。

2.为企业减税以后才能增收

沙振权认为,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在于减税。他表示,供给侧改革想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就必须要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但是当前我国企业身上背负的税费负担依然较重,这使得企业对内无法持续性地进行创新投入,对外则难以提供有竞争力的市场价格。因此,他建议,要减轻税费负担,为中小微企业“减负”。

当前我国企业需要上缴的税费种类多、税率高,企业除了要承担增值税、消费税之外,还有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其他附加税等等。沙振权说,“现在减税是为了以后的增收,一旦供给侧能够活起来,经济这块蛋糕就会越做越大,政府的财政收入自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了。”

在建议政府为企业、个人“减负”的同时,沙振权还建议,减少财政支出,特别是要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

0